-

水路运输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025-04-26


水路运输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一)专业名称:

水路运输服务

(二)专业代码:

700305

二、入学要求

招收初中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学制三年。

三、学制、学历层次及修业年限

学制:3年

学历层次:中等专科

修业年限:3年

四、职业面向

(一)就业面向

面向国内外航运企业,从事船舶货运代理、船舶代理、仓储操作等其他相关工作。

职业岗位(群)工作分析

1、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发展,水路运输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贸易运输方式,对水路运输服务岗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特别是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动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为水路运输行业带来了更多的业务机会,相应地也需要更多专业的水路运输服务人员。

2、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就业岗位

从事船舶货运代理、船舶代理、仓储操作等其他相关工作。

(2)岗位层次

根据岗位特点确定其培养的类型及其层次。从基层的船舶调度员、货物装卸管理员等岗位开始,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和提升专业技能,可以晋升为运输主管、运营经理等管理岗位,负责更全面的运输业务规划和团队管理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水上货物运输、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装卸搬运和仓储等行业的水上运输服务、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服务、仓储物流服务等职业,能够从事货代销售、货代操作、船代销售、船代操作、仓储操作、智能理货等工作的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筑牢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类通用技术技能基础,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行业文化,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 1 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

(5)掌握货运代理、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6)掌握船舶代理、港口理货、商务沟通谈判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7)掌握货运代理作业等技术技能,具有货运代理业务销售、货运代理业务单证操作能力;

(8)掌握船舶代理作业等技术技能,具备揽货租船、船舶代理业务单证操作能力;

(9)掌握货物仓储规划作业等技术技能,具备货物进出库操作、检验操作、货位安排规划、货物库存控制等实践能力;

(10)掌握港口货物装卸、理货作业等技术技能,具备指导货物和集装箱装卸船、与船方和货方进行货物装卸问题沟通等智能理货实践能力;

(11)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技能;

(12)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 1 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14)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 1 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15)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主要公共基础课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6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2、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36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3、哲学与人生 (36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4、职业道德与法治 (36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5、体育与健康(156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6、语文(216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7、数学(156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8、物理(96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9、信息技术(144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10、英语(162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11、历史 (81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12、艺术 (72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化学(72学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二)专业理论课程:

主要包括:国际货运代理操作、国际船舶代理操作、仓储作业操作、港口智能理货操作、集装箱运输调度、国际物流单证操作等领域的课程。

1 、国际货运代理操作 (7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①货运代理业务操作及文件归档。② 报告跟踪。③货运代理业务营销

主要教学要求:① 了解货物出入境管理。 ② 掌握货运代理中海陆空货物运输要求,能够进行货运代理业务操作,能够进行客户关系与货运事故处理等

2、国际船舶代理操作 (7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① 船务管理。 ② 货运组织。③ 船代操作及文件归档

主要教学要求:① 了解国际船舶代理业务基本要求。 ② 能够进行国际船舶代理关系的确立。 ③ 能够进行船舶代理业务操作。④ 能够处理船代业务的客户关系

4 、仓储作业操作 (7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① 仓储入库、出库、在库操作。 ② 仓库安全作业管理。 ③ 库存控制与管理

主要教学要求:① 了解仓储的基本要求。② 掌握仓储的库存管理及绩效管理方法。

③ 能够进行仓库进出库操作、检验操作、货位安排规划、储存环境控制及仓库安全保障管理

4、港口智能理货操作 (7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① 货物理数。② 沟通船、港、货三方

主要教学要求:① 了解港口库场业务管理。 ② 掌握集装箱、件杂货、散货等货物的理货规范。 ③ 能够进行港口理货操作 。

5、集装箱运输调度 (7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① 集装箱货物进出口流程操作。② 集装箱船舶的进出口流程操作

主要教学要求:① 了解集装箱的标准化和优越性,能够进行集装箱运输进出口流程操作。 ② 能够进行与集装箱相关的物流企业、货运站的操作业务 。

6、国际物流单证操作 (7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① 单证缮制。 ② 单证审核。③ 单证报送

主要教学要求:① 了解国际物流单证体系,掌握国际物流单证的功能、流转过程和操作方法。 ② 能够制作海陆空运输单据、出口托收业务单证、进出口信用证业务单证,掌握国际集装箱单证操作实务等。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见附表一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专业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应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 2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比例应不低于 50%。应有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或相应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获得本专业相关工种中级以上职业资格。专业带头人应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具有高级职称和较高的职业资格,在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教师业务能力要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参加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聘请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应具有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够参与学校授课、讲座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施

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条件。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具有互联网接入或无线网络环境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安防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实验、实训场所面积、设备设施、安全、环境、管理等符合教育部有关标准(规定、办法),实验、实训环境与设备设施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实训项目注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配备合理,实验、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确保能够顺利开展货代业务综合实训、船代业务综合实训、集装箱码头仿真实训、国际物流单证实训、智慧港口虚拟仿真实训等实验、实训活动。鼓励在实训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前沿信息技术。

实习基地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对实习单位的有关要求,经实地考察后,确定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条件完备且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成为实习基地,并签署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协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未来就业需求,实习基地应能提供货运代理、船舶代理、

仓储操作、智能理货等与专业对口的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

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完成实习质量评价,做好学生实习服务和管理工作,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按照国家规定,经过规范程序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应体现本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形态,并通过数字教材、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水路运输行业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水路运输专业类图书以及实务案例等。及时配置新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方式、新服务方式等相关的图书文献。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四)教学方法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专业技能课程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创新课堂教学。专业核心课、技能方向课和综合实训课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通常需要在实训基地进行,在设备安全使用、操作规范、人身安全等方面不能出现任何事故。因此,学校组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保护、操作规范和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

(五)学习评价

航海类中职学生的教学评价可分为学业评价和船员职业技能及岗位适任能力评价两大方面。学业评价建议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以“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为综合评价标准。

(六)质量管理

教学管理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管理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灵活性,教学管理部门要督促教学实施部门形成完整、规范的教学文件,合理调配教学资源,为专业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师资、教学环境、学习资源等条件;协调教学实施各相关部门,确保教学秩序顺畅,确保专业课程的顺利实施;营造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创新教法、考法的环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并及时反馈,督促改进,保证教学质量。

九、毕业要求

(一)学时要求

学生需读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标准。

(二)毕业顶岗实习

学生需在实习结束后上交实习总结。


附表一:

水路运输服务专业(24级)教学进度表.pdf





分享